《艾瑪》(Emma)
陽明焦點

英國作家珍奧斯汀在1815年寫的知名小說《艾瑪》,已多次被改拍成電影。2020年奧特姆.德魏爾德(Autumn de Wilde)執導的《艾瑪》(Emma),再次將這故事搬上大銀幕,並找來近年很受歡迎的女星安雅.泰勒-喬伊(Anya Tayor-Joy)飾演女主角艾瑪。她活靈活現的演出,把這經典角色詮釋到位,讓觀影過程充滿趣味,也讓我們一窺當時社會人們追求愛情的模樣。而從她們的愛情故事,或許也能帶給現代的我們一些啟發。

艾瑪出身富裕世家,受過良好教育,外型漂亮,舉止優雅,是當地女孩視為女神的崇拜對象,當然也是男人眼中理想的結婚對象。但她自己對愛情似乎並未特別嚮往,她的興趣反而是扮演紅娘、為人做媒,幫身邊的女伴們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

曾有人問條件這麼好的艾瑪為何不想結婚?艾瑪回得很直接,她說「因為結婚後的權力,不及我現在的一半」。她知道自己不用靠婚姻,就可以過著舒適自在的生活,甚至結婚還會降低現在的生活水準,那她自然沒有結婚的強烈動機。另一個沒明說的原因,應該是她想陪伴年老孤獨的父親吧。而這也是傳統婚姻生活對女性較為不公的地方,女性的婚後生活常以夫家為重,這意味著她要離開自己的父親,那也實在叫人不捨。

從艾瑪身上,讓我們看見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可能的犧牲與承受的壓力。在我們時代裡,這可能也是很多自身擁有良好經濟條件的女性,在面臨婚姻時所思考的問題:如果結婚意味著我會失去現在夠好的生活,同時我又要開始承擔婚姻生活加在女人身上的期待與壓力,那為什麼要結婚呢?艾瑪的回答,其實說出了很多女人的心聲吧。

愛情與婚姻的意義,對艾瑪來說,是要能過更好的生活。這也是她積極幫身邊女伴找對象的原因。那些女伴不像她出身上流階級,有夠多的選擇可能。當時的女性沒有太多工作機會,要改善自身生活的方式多是靠婚姻才有機會,因此艾瑪總是幫她們找上層階級的對象,覺得這樣才是對她們好。

艾瑪以為自己看得夠清楚,但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她幫哈利葉小姐做媒,希望哈利葉嫁給上流人家,不要跟原本的愛人農夫在一起。她讓哈利葉拒絕心上人的求婚,又亂點鴛鴦譜,給了哈利葉錯誤的期待。沒想到,對方根本看不起哈利葉的出身,這一切只是艾瑪的一廂情願,而她的一廂情願、自以為是,對人們造成了傷害。

原來不是一個人出身富貴,他的人品就會高貴;不是家境富裕,就保證嫁給他一定幸福。而這點,艾瑪也從自己身上發現,就算她有美麗的外表、有偌大的家園,但當她沒有一顆良善、同理他人的心的時候,那些財富不過是膚淺的事物,剩下的只有俗不可耐的驕傲而已。

經歷這些事件,讓艾瑪成長,也調整了她看人的眼光。大家都喜歡條件好的對象,但那不該只從外在條件去判斷,更要從內在條件去了解一個人。而最後她也才看見,那個最合適的人,原來一直都在自己身邊。奈特利先生不但有堅定的心志,還懂得照顧關心他人。他不會一昧討好艾瑪,而是會直言以對、來幫助艾瑪成長,甚至願意一起照顧艾瑪的父親。

電影把奈特利先生塑造得十分完美,兩人的互動也讓人看得很有感覺,但不知,現實中這樣的對象是否容易尋見?無論如何,我想電影都給了我們很棒的提醒,讓我們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愛情對象;同時也告訴我們,別一昧迷失在出色的外在條件裡,因為比起這些,更重要的是對方如何運用自己的條件與資源──這些運用的方式,更能證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文/ 黃柏威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