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有約》(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
陽明焦點

電影《知音有約》改編真人真事故事,將1998年《君子雜誌》記者湯姆•儒諾(Tom Junod)受派採訪全美家喻戶曉的兒童節目主持人佛瑞德•羅傑斯(Fred Rogers)的經歷搬上大銀幕。

佛瑞德•羅傑斯主持兒童電影節目長達30年,他溫暖的螢幕形象深植人心,節目受到大家的肯定與歡迎。但儒諾卻不這麼想。他是個筆鋒尖銳的記者,過去所寫的文章多在揭露社會的黑暗。他甚至不做人物專訪,不想寫任何歌功頌德的故事,更別說要寫一個兒童節目主持人、在眾人眼裡宛如大好人的報導,因此他很不情願地接下這採訪工作。

但既然要做,他就想寫出不一樣的故事,他想挖掘羅傑斯不為人知的陰暗面。但沒想到,每一次他與羅傑斯的談話,都像一趟自我的療癒之旅;反而是他向羅傑斯揭露了更多的自己,而他生命的傷口也一點一點走向癒合。

那羅傑斯做了什麼呢?

對我來說,羅傑斯與儒諾的談話,展現了他專注於與人連結的態度。他的談話沒有要評價對方、考驗對方的意味,而是投入在與對方連結,讓對方知道此時此刻,他們的談話就是最重要的事。他表達出對於對方真誠的欣賞,讓對方有種自己被看見、被瞭解的感覺。他鼓勵人們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並且接納與同理這些感受。

在看電影時,會想到人本主義治療大師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所強調的諮商精神,他說的「真誠一致的態度、尊重與同理、無條件的關懷」,彷彿都在電影裡的這位羅傑斯身上被看見。當一個人被了解、同理後,存在自身的療癒力就被啟動,這也是這位羅傑斯相信的事。他在做的,其實像是幫助一個人接納真實的自我。

羅傑斯給人溫暖陽光的一面,但他製作的電視節目可不是忽略現實的糖衣,他會與兒童討論死亡、戰爭、歧視等問題。他看重的是語言表達與人際連結帶來的力量,相信那是人們面對苦難時的方法與依靠。

羅傑斯有沒有自己人生的難題呢?這是儒諾想知道的。沒想到,羅傑斯很誠實地提到自己與兒子的緊張關係,他並沒有要扮演一個完美先生的形象,他的生活依舊有掙扎的難關,可是他保持信念,用他相信的價值,來面對這些難關。對儒諾來說,這也是一次重要的親身示範吧!

《知音有約》沒有複雜深厚的劇情,但只是看著羅傑斯與人互動與談話,好幾幕都讓人想掉淚。我想是我們心裡都渴望自己被同理,渴望自己的感受被對方深刻的理解。雖然這樣的溫暖,在這頌揚負能量與厭世的時代裡顯得有點老派。片中羅傑斯的關心舉動,可能也會讓重視隱私與界線的人們感到些許不舒服,覺得他過度介入他人的生活,但它記錄了那個時代老派懷舊的溫暖,讓人看了心裡還是有著溫熱。

《知音有約》的現身,彷彿也提醒著我們所處的此時此刻裡,有些正在流逝的事物吧。

〈文/ 黃柏威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