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的服務學習──陽明山大屯公園生態保育
陽明焦點
  • 生科系、不分系二年級參加服務學習的同學及老師

這學期生科系、不分系二年級的服務學習,有別於以往的淨灘、撿煙蒂或是社會服務等活動,在整個學期當中,規劃了一系列有關昆蟲、植物的精彩課程,包含室內的講座及野外的探查,讓同學們在課業繁重的生活當中,遠離書本,親近大自然,放鬆一下。

在前往陽明山服務學習前,我們已在校園進行植物巡禮,認識學校裡各式各樣的植物及它們的特性。即便不是本科系的專業,生科系和不分系的同學們,透過這樣的課程,也能在未來自己的領域上運用這些知識並融入專業中。

10月24日,在翁芬華老師及藍昇輝老師的帶領下,全體同學在星期六早上八點集合,一同前往陽明山的大屯山自然公園體驗生態保育。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屯步道附近,近年發現巴西水竹葉到處蔓生,它們從南美洲引進到台灣時原本是作為園藝栽培,但近年已形成外來入侵種,所以國家公園管理處發動志工進行拔除。由於外來種的入侵會侵略原本當地的原生種,甚至造成它們滅絕,而且若沒有徹底的移除,就算是一節莖或根,也會就地快速生長,因此需要我們努力盡可能將它們摘除。

這次的服務學習,不只能保護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原生種,防止外來種的入侵,更能使整個班級間的感情更加緊密、系上互助力提升。(以下為同學的心得

  • 卯足全力摘除巴西水竹葉(左圖);進到草叢中移除大型巴西水竹葉

生科二/古旆瑄
第一次去陽明山,是搭星期六早八的車,說不累肯定是騙人的。暈了一整段山路,一下車,冰涼的空氣除了讓人重新恢復清醒,也讓人明確感受到這裡和陽明校園不一樣。走了一小段路抵達遊客中心,聽完巴西水竹葉的講解後,每個人便戴上棉手套、拿著兩個塑膠袋,前往分配的區域拔草。表定工作時間是從十點到下午四點,分成三組、一組約十個人,分散在三個區域,要把手中兩個袋子都裝滿才能收工。

一開始看著路邊的巴西水竹,總懷疑:兩個大袋子真的能裝滿嗎?路邊的巴西水竹莖葉軟小,很容易就拔斷;但斷掉的殘枝能再長出新的植株,要是沒整株清除,跟沒清差不多。不過,後來同組的一個同學,利用巴西水竹喜歡長在潮濕陰暗處的特性,爬到樹叢中觀察,結果發現裡面的巴西水竹長得非常好,也非常好連根拔起。因此我們這組從各自蹲在路邊拔草,改成接力除草。我站在最外面的路上,協助把其他人傳遞出來的巴西水竹裝進塑膠袋。袋子很快就裝滿了,我們還踩了幾腳、壓縮體積繼續裝,一小時後就總共裝了十三袋。我們搬到指定地點倒掉後,又在葉子上面鋪上黑色塑膠布,讓它們無法接觸到陽光,這樣就能任其自行腐化。

據帶領我們的志工說,上次有其他學校來清除巴西水竹,光我們這十三袋的量就差不多是他們的四分之三了。之後,我們又去協助其他兩組清除巴西水竹,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中午就已經達標。志工說再拔下去,塑膠布會蓋不住,所以我們就拿出每個人自已帶的午餐,坐在遊客中心前的桌椅區吃飯,感覺跟以前的遠足很像,比起服務學習更像出遊。附近的風景很好,食物還吸引臺灣藍鵲過來圍觀。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一棵樹上同時停了四隻臺灣藍鵲。

整體上來說,這一次服務學習,讓我們學到了巴西水竹的特性和如何清除它們。雖然是「服務」與「學習」,但我覺得我們是在歡樂的氣氛中進行的,雖然上下山的車程暈得很難受,不過如果下次有時間,我會願意再上山一次。

  • 收穫滿滿,完成摘除(左圖);收尾工作,覆蓋巴西水竹葉

不分二/吳柏昇
在過去,我一直都覺得,「清除外來種」好像都不是我的事,對我來說好遙遠、好困難、無能為力。但有了這次的經驗,做了才知道其實這是一件好近、很簡單、舉手之勞的事情。30多人,聽著同一首曲子,拔著一樣的植物,帶著同樣的心情去服務,為了整個生態保育,很快就完成了。

〈文、圖/生科二曾于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