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生物藝術展工作坊》:延伸發想與再創作
陽明焦點

 

本次四場工作坊講師皆是十月份《基因革命:科技生物藝術展》的參展藝術家,他們除了帶來新奇有趣的生物藝術作品外,也根據其創作作品,帶領延伸工作坊,讓大家除了對藝術品的概念發想至創作過程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也讓參與的同學進行對生物藝術的發想與探討,甚至針對作品的延伸再創作。

《延遲青春》世界建構工作坊
工作坊中,大家以作品<延遲青春>中探討的青少年/性教育等議題做延伸,讓同學們分組討論,並試著構思與設計出2050年,可能會有的青少年性教育教材,以及當時社會態度會是如何、國家與政府機關又會如何推行此類政策、贊成與反對方的立場與反應又會是如何?

同學們透過一系列思考,模擬與設計關於未來的情境和議題,並在海報紙上寫下各種紀錄或繪出圖示,讓整個發想過程從天馬行空的創意逐漸具體化。

  • 《延遲青春》世界建構工作坊

《憂生學》科幻文本想像工作坊
在未來的科幻世界,人類的身體將會有怎樣的新面貌?而當時的科技與文化想像,又將如何與人類相磨合、形成「人機」共存的未來社會?《憂生學》作品的其中兩位藝術家──葛昌惠、曹存慧帶領同學一一思考了這些問題。

具有設計及劇場背景的葛昌惠老師,並和大家分享這次<憂生學>廣播劇的創作過程、劇本發想與背景設定。而後,工作坊從科幻想像出發,透過團體討論、自由書寫、即興拼貼等,發想50年後的台灣,科技與社會將會發展成什麼樣貌,進而創作屬於自己的Limbo原創角色人型。

  • 《憂生學》科幻文本想像工作坊

《歧異的風景》衍生性藝術工作坊
來自交大的謝啟民老師分享自己如何運用科技來創造內心的風景。本次展場中出現的《歧異的風景》作品,出發點源自於2018年與故宮合作的經驗。謝啟民老師在聽過研究員說明中國山水畫的內容與發展脈絡後,開始思索如何以科技再現觸發情感的景觀,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畫框內呈現出滂礡無邊的自然。工作坊學員也以「雲霧」展開討論,如何可以呈現「雲霧」的意象,最後大家並分享小組的討論結果。

  • 《歧異的風景》衍生性藝術工作坊

想像痕跡器官工作坊
生物學上所稱的「痕跡器官」(vestigial organ or vestigiality)是指:「動植物或人體上有一些已經失去功能但仍然殘存著的器官。痕跡器官不僅提供了生物進化的證據,也有助於確定生物進化所經歷的途徑。」

透過想像與推測設計,同學們對痕跡器官在未來的各種用途、人類的行為、心理關係做出各項推測與設計。對我們來說,痕跡器官不只提供了進化論上的重要證據,也像是過去的象徵,而在未來,痕跡器官有機會發展出新的功能並成為一個新的存在。

〈文、圖/藝文中心 鍾庭宜〉

  • 想像痕跡器官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