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焦點
病毒學及肝炎肝癌權威陳培哲院士蒞校演講
陽明焦點
  • 陳培哲院士應生理所之邀,於5月27日蒞臨本校膺才廳演講

中研院陳培哲院士傳承台灣肝炎之父宋瑞樓院士與陳定信院士、廖運範院士,全心投入肝病之研究,為台灣病毒學及肝炎肝癌權威。本校生理所很榮幸能邀請陳培哲院士蒞校演講,主題為「Endeavor in Slashing Prevalent Viral Liver Diseases to Rare Diseases in Taiwan」。陳院士強調,B型肝炎的研究之路依舊漫長,需要志同道合的研究人員一同努力;陽明先前也有專精於B型肝炎研究的學者群,盼能找回其研究能量並持續肝炎研究,讓台灣早日達到「2030肝病歸零」的目標。

陳院士首先引用台灣通史「明代漳泉人進入台灣,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甚慘也。」講述台灣肝炎盛行的原因,乃緣於當時台灣環境不佳,疾病盛行,以致早期90%的台灣人都感染過B型肝炎,是全球B型肝炎高感染地區之一。

陳院士表示,1972年Beasley學者來台研究發現,B型肝炎會經由母子垂直感染,而同時宋瑞樓教授的研究也發現B型肝炎病毒乃肝細胞癌、肝硬化等慢性肝病的元兇。為了降低台灣B型肝炎的感染率,宋瑞樓教授與其學生陳定信教授不斷大力呼籲政府重視此問題,並驗證施打疫苗可有效降低孩童之B型肝炎帶原率。也由於B型肝炎疫苗的普遍施打,使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從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二名逐漸退到第十名。自2000 年開始,發展出安全有效的抗 B 型肝炎病毒療法,使用病毒逆轉錄酶抑制核苷(酸)類似物(Entecavir 或 Tenofovir)來抑制病毒複製,更大幅降低50%肝臟相關死亡的風險,但仍無法根除B型肝炎病毒。

  • 郭校長頒發感謝函及紀念品給陳院士,左起:黃怡翔主任、阮琪昌所長、陳培哲院士、郭校長、楊慕華副校長、吳莉玲老師

陳培哲院士指出,據統計,慢性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約四分之一的人,最終死於肝臟相關疾病,如肝硬化或肝癌,但其致病機轉仍然未知,歸因於目前研究一直缺乏適合HBV感染的動物模式。早期使用土撥鼠為研究動物,目前則採用高壓注射B型肝炎病毒的DNA小鼠模式,可以有效控制並且全面性地分析從急性B型肝炎病毒暴露到病毒清除或持續性的免疫機制。此高壓流體注射B型肝炎病毒小鼠模式中,可應用B型肝炎病毒遺傳變異株或基因剔除小鼠品系,用以解決免疫學的問題。

然而要徹底清除HBV,主要是取決於受感染者能否產生有效的免疫反應以清除HBV病毒,但這個小鼠模式還是有研究上之局限性。所幸長期多方的研究下也找出令人振奮的實驗結果,例如:本校生理所吳莉玲老師利用高壓流體注射法成功地在免疫健全的小鼠中,建立了人類B型肝炎病毒的持續性表現之動物模式,探討腸道菌群如何影響B型肝炎病毒持續性或清除感染之預後,釐清其Ly6C+ monocytes和Kupffer cell在B型肝炎病毒感染於肝臟免疫系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為慢性B型肝炎的免疫調控機制及未來的治療方向提供重要的線索。此研究成果已被國際性知名專業醫學期刊《Hepatology》接受發表,並獲選為當期雜誌”Highlights”。

陳院士在演講中也提到另一種非A非B型的肝炎病毒,即C型肝炎。台灣有大約一半比例的人,不知自身已得C型肝炎。目前雖無C型肝炎疫苗,但口服藥物治療率極高,且目前衛福部已編列C肝防治總經費,盼能達成台灣消滅C肝目標。

此外,對於目前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陳院士也以個人專業觀點,闡釋他對於此病毒的發展,以及對於目前世界研究結果之剖析,精闢的見解讓在場人士無不茅塞頓開、獲益良多。

  • 演講會後大合照(演講進行過程座位皆採梅花座,此集中座位為配合照相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