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不清這是第幾個學期周二晚上讀書會了,這學期選讀的是本校退休教授黃素菲老師的著作《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這本書是素菲老師15年來深耕敘事心理學研究、教學及實務經驗,爬梳敘事治療大師們的核心思想、華人案例及東方佛道思想,說明敘事治療的核心世界觀,與西方後現代哲學密切相關的敘事理論,經由閱讀著作與讀書會中的討論,讓這幾次的周二晚上讀書會充滿豐富的火花。
敘事治療的創始人麥克.懷特(Michael Whiet) 和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認為:「故事取向的治療不是為了建立普世皆準的真理條件,而是要將不同時間的事件連接在一起,敘事的模式不是要帶來確定性,而是要帶出更多不同的視野。」不難在這一句話中,看到敘事治療已是屬於後現代心理學位置。
對比於現代與後現代理論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到敘事治療是從傳統的邏輯實證走到視角論(perspectivism),從專家知識(異中求同)走到地方知識(同中求異),從客觀真實走到了主觀真實(多元);更是從結構主義觀點(structuralist view),發展到後結構主義觀點(post-structuralist view),看重歷程(process)、可變性(variable),更是建構的(constructionism)、關係性的(relationalize),因此所呈現出來的思維是深入的、流動的、要思考的、活潑複雜、生動與自然流露。
敘事治療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權力成為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我們將自己的經驗說成獨特生命故事,不必經由專家或權威認可,甚至要鬆綁被權威的社會論述形塑成的「問題」故事,將「問題」與人分開,由人作為解決「問題」的專家,重新找回創作生命故事的作者權。敘事治療有幾個重要的假設:
1. 故事是經驗的基本單位。呂格爾說:「敘說之於人就像大海之於魚」,魚離開水就無法存活,猶如人離開故事就失去意義」。
2. 人從來就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敘事治療師運用將人和問題分開來開啟治療的空間。問題是用來發現到底一個人的生活中有什麼是最有意義的,只有當人與問題綁在一起,把「有問題的人」視為「問題人物」才使人成為問題。
3. 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看重來訪者本身對問題的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當認真重新修訂根植於生命過往的種種事件時,我們是自己生命故事主要的作者。
4. 強調反思性理解。敘事治療師協助來訪者對於自身行動的反思。當我們回顧生命經驗時就進入對於過去經驗重新組建的狀態,也就進入對生活事件和經驗的反思的行動,而這就是進入了布魯諾(Bruner, 1986)指稱的「意識藍圖」(landscape of consciousness),麥克.懷特稱為「自我認同藍圖」。
5. 重視主觀意義。敘事治療師看重來訪者對生命經驗的意義塑成。來訪者在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所使用的語言,有如熨斗一般,將來訪者漂浮著的經驗燙貼在生命的平臺上。語言也有如經驗的凝固劑,經由語言而將難以捉摸的、游離不定的經驗塑形。敘說轉向敘說者的內在秩序和意義,敘說捕捉生命經驗並為這些生命經驗命名。
6. 自我認同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強調人是自己生活的詮釋者。這些社會文化脈絡包括種族、階級、性偏好、性別、和邊陲的權力關係等,現代主義說:「你是誰?」而敘事治療問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什麼使你成為自己?(It’s not who you are, but what hold who you are.)
7. 從主流故事中開創出貼近渴望的替代故事。通常來訪者會對自己的生活和關係驟下單薄的結論,這些結論經常助長人自認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使人難以利用他們的知識、技巧和能力。而其實,一個人的生命是被許多看不見的故事線組合起來的,敘事療法就是尋找看不見的故事線和增強這些故事線,試著找出替代故事,豐厚故事的多元視角。
在這幾個敘事讀書會晚上,成員們透過不同的活動練習,除了學習敘事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之外,更藉由成員間的互相訪問,讓大家更靠近了自己,這個歷程正如敘事治療裡的真實感受:「我們經常不是知道了才說,而是說了才知道」。下個學期,如果你有空,歡迎來參加山腰的讀書會,共同體驗周二晚上透過閱讀帶來的美好!
<整理/許伶楓 諮商心理師;圖/秘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