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焦點
醫學系新生聯合座談,施振榮董事長勉勵未來醫療與電資人才結合
陽明焦點
  • 「醫師工程師組」與「醫師科學家組」新生聯合座,台灣科技龍頭分別到場勉勵,前排右起:智榮基金會施振榮董事長、林仲鋆文教基金會林行憲董事長、華碩智慧醫療產品毋文涵總監、郭校長、醫學系凌憬峰系主任;後排右起:交大思源基金會林嘉勳董事長、聚積科技劉康茂董事、陽明醫學院陳震寰院長、交大電機系唐震寰院長

陽明醫學系個人申請入學放榜,攸關AI時代台灣產業轉型人才的「醫師工程師組」與「醫師科學家組」各招收10名學生。陽明5月9日舉辦新生聯合座談,台灣科技龍頭分別到場勉勵這群未來台灣產業轉型的中堅。

陽明「醫師工程師組」今年首度招生,吸引207人報名,「醫師科學家組」則吸引199人申請,兩組正取最低總級分60。其中「醫師工程師組」與交通大學電機學院合作,學生在大一與大二,將會在交通大學修讀基礎醫學與電機資訊相關課程,大三後再回到陽明大學繼續完成醫學系PBL(問題導向學習)與實習課程,大六畢業時取得「醫學士」學位,同時並具備「電資」雙專長。「醫師科學家組」則在大學前四年完成基礎科學與臨床教育後,大五先修研究所課程,六、七年級再進入醫院臨床實習。兩個組別的設計,分別希望能替台灣培養AI時代的工程師與科學家。

  • 施振榮董事長(左)、林行憲董事長(右)分別勉勵陽明未來AI時代的醫師科學家與醫師工程師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施振榮董事長表示,從這次新冠肺炎的經驗就知道,台灣的醫學與半導體科技對國內與世界的貢獻非常具體,也是台灣領先世界的兩大產業。美國雖然在資通訊的應用上獨佔鰲頭,但其實很多技術與零件都是與台灣合作的成果。台灣醫療與資通訊過去各自發展,雙方的頂尖人才缺乏共同語言,以至於對於彼此需求沒有辦法完美整合。

施振榮董事長說,台灣最優秀的人才都在醫界,在當前大環境下,應該要借重智慧醫療,透過資通訊與醫療人才攜手合作,共創價值,未來十到十五年後這批人才成熟,就能替台灣開創新的產業。

  • 今年度首度招生的「醫師工程師組」,希望第三類組與第二類組的強強結合,讓台灣在AI浪潮下找到新利基

郭旭崧校長表示,「醫師科學家」已經訓練出像葉采衢一樣的優秀人才,兩年前學校開始思考台灣該培育什麼類型的人才,才能替產業轉型尋找方向,所以開始有了醫師工程師的構想。今年首度招生,這批醫師工程師堪稱是「黃埔一期」,期盼第三類組與第二類組的強強結合,除了讓學生有競爭優勢外,最重要的還是面對AI浪潮下,台灣不能在世界上缺席,必須尋找新的利基站穩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