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焦點
陽明GLORIA鏈結MIT,台美學術交流蹦火花
陽明焦點
  • 左起:吳育德研發長、貝先芝執行長、盧彥君博士、李學德助理教授、李怡萱教授、江智聖博士與陳惠亭副教授

在去年的GLORIA美東招商會中,陽明國際產學聯盟貝先芝執行長結識了MIT專精生物醫學工程的盧彥君博士,特邀請他於去年12月3日專程來陽明,以「Small capsules, Big potential:Compartmentalized hydrogel microcapsu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microtissue engineering and cell therapy」為題進行分享。這也是陽明GLORIA首度辦理的學術性專題講座,期盼透過這個交流對談,能引介MIT的資源給陽明的老師們,以擦出未來台美合作的火花。

盧彥君博士本身是化工背景,研究的領域主要是利用特殊的靜電噴塗技術(electrostatic spray techniques)製作微膠囊(microcapsule),並透過改變微膠囊的材質與包覆的內容物進行不同類型的研究。這項技術的應用範圍廣泛,從奈米尺度到大分子尺度皆可有應用性,而他們團隊的技術已經可以完成商業應用等級的大量製造,每分鐘約可製成13000個微膠囊。

盧博士舉例,他的團隊曾利用微膠囊的空腔培養幹細胞,創造類器官結構(organoid structure),例如用含有胰島細胞的微膠囊做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而透過微膠囊的保護,這些類器官更能對抗外界培養環境的剪力(shear force),以及為了保存類器官時的低溫冷凍過程,使類器官的保存率從兩三成大幅提升至八成。目前類器官模型相對於傳統細胞培養系統,更能反映生物體內的病生理狀況,對於新藥開發、致病機制等研究上都有很好的應用性,可謂近年最熱門的主題之一。

藥學系陳惠亭副教授認為,盧博士團隊的技術很適合作為藥物篩選的平台
解剖所李學德助理教授針對本身的乳癌腦轉移研究,也與盧博士分享了不同的經驗談
Goldsitron江智聖博士提問,微膠囊外殼層材料的特性,是否會因為應用領域如幹細胞與癌症而有所差異

除了類器官的製作之外,他們也有與其他醫師合作,探討乳癌的致病機轉。他們發現在微膠囊中的良性乳腺細胞,會因為空間的物理限制(physical confinement) 轉為惡性的乳癌;而這樣的病變,似乎不是透過DNA的突變,可能是因對應外界環境變化產生的表基因調控(epigenetic control)而產生。他們進一步探討之後發現,是因為微環境基質的空間限制,造成細胞表面的integrin 與類胰島素受體結合,進一步造成細胞的癌化。這樣的研究成果,將有機會應用於乳癌藥物的開發與篩選。

會後,在場老師們反應熱烈,也積極探求未來與盧博士團隊合作的可能性。其中,如生理所李怡萱教授提問,關於微膠囊是否可以包覆神經細胞,以及是否能展現類似血腦屏障的特性等等應用性問題。盧博士表示,微膠囊是個包容力很高的載具平台,未來可以跟各領域的生物醫學家合作,開發不同特性的微膠囊,應用在例如腦神經用藥等艱難的製藥領域。